今年柏林电影节出现了一部「神片」。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它引发的评论完全是两极化。

电影节颁发银熊奖「杰出艺术成就奖」,对其大肆夸赞,表示是对电影的一次开拓性创举;

而俄罗斯记者则发布公开抗议信,痛斥影片中真实露骨的暴力场面有违美丽道德,俄罗斯文化部也对导演伊利亚·赫尔扎诺夫斯基发出了「色情宣传」的指控。

其实这是一组系列影片,今天我们主要来聊一聊其中打头阵的——

《列夫·朗道:娜塔莎》

DAU. Natasha

01

要说这部影片,就不得不先提到它独特的拍摄方式。

导演伊利亚·赫尔扎诺夫斯基采用1:1的大小,实景搭建了一个占地12000平方米的物理研究院,命名为「机构」,从建筑面貌到演员们的4万件衣物,乃至生活的点点滴滴,都复制了1938年-1968年的前苏联风格。

可以说导演借着拍片,还原了一个前苏联小镇。

参与这一系列的人员,共35万人,其中400人是主演角色,其中还不乏社会名流。

大型实景拍摄,人海战术的使用,并不是赫尔扎诺夫斯基的独创,像《党同伐异》、《妖猫传》等等,都是如此。

DAU系列最独特的地方是,导演让这几十万人按照前苏联模式,在这个小镇进行生活。

参与拍片的“演员”们,签署了秘密协议,严格按照社会等级制度,使用当时的货币,穿着当时的衣服,连谈吐都必须是符合当时的语言,违规的话就会被罚款。

与其说导演是在进行影片拍摄,倒不如说是邀请这些“演员”免费穿越到半个世纪前的苏联。

同时,因为片中有大尺度的要求,导演甚至还招募了性工作者。

剧组对这些素人的表演没有任何要求,在拍摄过程中几乎没有剧本。

期间,导演几乎不做任何干预,只有5%左右的表演来自他的指导,剩下的95%完全依靠自身即兴发挥。

小镇上四处布置了摄像头,包括一些刁钻的角度,也有镜头的存在。这些演员在拍摄过程中,可以随时喊停,提出退出,但随着在镜头前吃喝拉撒的日子越来越长,久而久之,大家也习以为常,他们甚至在这里生儿育女。

完全是真实版的《楚门的世界》。

拍摄共陆陆续续持续了十年,一共积累了700多个小时的镜头素材、250万张图片、8000小时的声音素材、4000份文件资料。

最后制作成14部电影,而本片则是这一系列中的第一支,从一个女服务员的遭遇,揭开苏联大清洗模式下的残酷和黑暗。

能搞出这样操作的导演,自然不是一般人。

伊利亚·赫尔扎诺夫斯基出身演艺世家,15岁经历了苏联解体,对前苏联有着根深蒂固的情结,早在入境英国时,就填写自己的国家为USSR(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他的长片处女作《四》,同样充满实验性质,在国际上摘获不少电影奖项,因此到DAU项目时,得到了俄罗斯富豪谢尔·阿多涅夫的资金支持。

这一项目的缘起,是伊利亚·赫尔扎诺夫斯打算拍摄前苏联物理学家列夫·朗道的传记片,这位科学家经历了前苏联大清洗时代,因指控经历了十年牢狱之灾。

赫尔扎诺夫斯基原本只是根据列夫·朗道妻子的回忆录,拍 “一部普通而复杂的艺术片”,最后却发展成邀请艺术家和科学家来完成一次可能是人类社会有史以来最庞大的艺术实验项目。

片名中的DAU,便是列夫·朗道(Lev Davidovich Landau)名字中的最后三个字母。

而从一部艺术片到艺术实验项目,列夫·朗道的人生经历乃至科学研究,对于这个整个系列来说,似乎显得没那么重要。

02

让我们回到影片本身,娜塔莎,一名普通的中年女服务员。

相貌普通,却总幻想着寻觅真爱。

哪怕在爱情的道路上跌跌撞撞,甚至沦为第三者,她依然坚信自己心中有爱。

她每天的生活日常,除了期待爱情降临,便是跟年轻的女服务员欧嘉一起吵嘴,争辩什么才是爱。

这天,聚会上她偶遇前来访问的法国科学家卢克,觥筹交错,彼此谈笑风生。

借着酒劲,两个人抱作一团。

在无处不在的摄像头前,两人上演了一波真枪实弹的大尺度船戏。

一场酣畅淋漓的缠绵,让娜塔莎误以为找到真爱,盼着可以发展一段良缘。

谁知道第二天卢克却变了脸,装作两人毫无关系,还将昨晚的事甩锅成喝醉了,离开时,只跟欧嘉道别,全然不顾曾跟自己温存了一晚的娜塔莎。

恼恨的娜塔莎,只能感叹自己遇人不淑。

故事发展到这里,可能只是一个中年女人追爱失败的普通故事。

然而,影片到了后半段,才开始进入正题。

深夜,娜塔莎突然被国家机关人员带走,理由是她跟一个外国人上过床,而这个外国人——卢克,可能是一个间谍。

一场毫无预兆的审讯就这样展开。

时而言语温存,甚至给娜塔莎递烟,送上食物,而娜塔莎也利用自己的性别优势,借机示弱,希望换来同情;

要么就是让她赤裸全身,一个响亮的耳光扇来,将她打倒在地,各种言语的咒骂和带有侮辱性的惩罚。

最可怕的是,审讯军官甚至拽着娜塔莎的头发,拼命往她嘴里灌酒,最后让她把空酒瓶塞进自己X体。

这些不是电影情节,是实实在在发生的事。

最后娜塔莎只能选择屈服,按照军官的授意,撰写针对卢克的伪造举报信,列出一系列对方根本就没有对自己做过的酷刑。

一个满心期盼真爱降临的中年女人,最终也沦为了这种严酷生存社会模式下的机器人。

03

片中真实的船戏,正是该片引发大量争议的原因。

如果是电影,那么这段应该是借位和剪辑,而导演并没有,换言之,女演员实实在在遭受了一场残酷的性虐待。

然而饰演娜塔莎的女演员,却在采访中表示,“很清楚自己在做什么,自主支配着自己的感官与情感”。

不知道大家是否还记得《斯坦福监狱实验》

1971年,美国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招募了24名身心健康、情绪稳定的大学生,将其分为两组,各自扮演狱警和犯人,准备进行为期十四天的实验,研究人类行为。

然而饰演进行到第七天就被迫中断,因为每个参与实验的人,都忘记了自己现实中的身份,实实在在进入所扮演的角色,从而引发了一场混乱。

可见,在这种隔断跟外界信息交流的封闭环境下,人的言行是很容易异化的。

而在DAU项目结束时,同样有大批人表示舍不得这一项目结束,希望可以继续生活在里面。

试想,在这样的情况下,饰演娜塔莎的演员,还有什么自主思考能力,去判断和叫停这场残酷至极的性虐待呢?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作为在整个项目中扮演上帝角色的伊利亚·赫尔扎诺夫斯基是怎么想的呢?

他说,“我不在乎,她(饰演娜塔莎的演员)是妓女,我在妓院找到她的。”

到底是在借实验还魂,行残暴事实,还是以艺术之名,让每个人看清那个时代的黑暗,恐怕每个看过片子的人,心中自有一杆称。

作为实验作品的导演,赫尔扎诺夫斯基可以不在乎演员的所思所想,但作为普通人,恐怕大多人的看法,跟Madeline Da Silva一样:

我们不理解为什么一个公共机构要组织一个项目,而这个项目里满是醉酒的、被强奸的女性——而且主要是妓女。

尝到了实验作品带来的甜头,赫尔扎诺夫斯基的下一部作品更是野心勃勃,他打算建造一座500人规模的实验性城市,邀请5000来自全世界的人,在这里生活,而他则会记录这里发生的一切,保证一切公开、透明。

到底是想观察人类,创作艺术作品,还是为了噱头满足自己脑子里的想当上帝的欲望呢?